-06-:31
浙江新闻客户端
通讯员郑育友李浙平
一进家门,就看见老伴坐在竹椅上为小孙女编织五彩“卵袋”。一看,我就知道今年的“重五节”快到了!
古诗《端午节》吟道: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房。荷包香,香衣裳。菖蒲插在门框上,出门一望稻谷黄,这儿那儿都端阳。”
据此古诗说,乡村“重五节”的风俗习惯可多着哩!其中,房前屋后洒雄黄酒、门窗上插菖蒲剑。百姓说,这和神话《南游传》中陈十四娘娘有关:传说“陈十四”,她原是观世音手指上三滴血,后化为红雨降世为民女。她美丽热情,豪爽刚强。她见雌雄二蛇作怪,残害黎民,激于义愤,乃上庐山学法,并广交天下英豪,立志为民除害。因她和南蛇婆博斗剧烈,感动南天门观世音,她即下凡助阵,从苏州保和堂抽来十条菖蒲叶,化作一柄寒光闪闪、青锋逼人的菖蒲剑送到陈十四手中,才除灭了罪恶累累的南蛇婆。观世音还随手折下柳枝,摇洒雄黄酒,杀死南蛇婆千万子孙。打从那时起,瑞安民间每年“重五节”,沿续了插菖蒲与洒雄黄酒习俗。
在瑞安“重五节”,小孩有佩“卵袋”习俗;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瑞安的七铺塘河里,有阵容庞大的赛龙舟活动;为避邪气,乡下人还有用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点一个小圆点;是日,家家户户均用箬叶包糯米粽子吃;节前,山乡妇女则忙于缝制“香袋”(里头装茴香)之类芳香中草药,这是瑞安民间的“特产”。其形状各异,有似猪心形、三角形,或栩栩如生的小兔、小马等小动物形状。以上“重五节”风俗习惯在瑞安沿续相传上千年了。
在这众多民间“重五节”习俗中,我们乡村的小孩子最喜欢的是佩挂五彩丝线编织起来的“卵袋”呐!
这里先讲讲“卵袋”的编织艺术。在乡村很讲究“卵袋”的编织。“重五节”头一天,就得选用上等的鲜艳五彩丝线,请心灵手巧的姑娘或编织本领高超的嫂嫂来编织斜络子的“卵袋”。这玩艺儿看似简单,但若想编得出色则并不容易(“卵袋”规格,要按鸡蛋大小来确定)。“卵袋”编好后,袋口要用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,小绳子能伸缩,上下抽动,便于佩戴,系在脖子上或挂在大襟衣服钮扣上。“卵袋”下部要装上醒目的五彩长须,好在风中轻盈地左右飘动,就成了孩子心爱的饰物。
再说“卵袋”中的鸡(鸭)蛋。瑞安,因气候温和,山区竹林茂盛,山场广阔,溪流纵橫,河乡水塘处处皆有,是饲养鸡鸭得天独厚的好地方。且家家户户常年饲养鸡鸭,喂小鱼、虾、蚯蚓之类饲料。所以,瑞安乡村所产的鸡(鸭)蛋不但产量多,而且质量也优鲜,故城里居民特别喜欢吃。
记得儿时“重五节”,家中妈妈可忙啦!一大早就去水井里去打水,称为“重五水”;哥哥去田垟里拔大艾、牛旁藤等中草药,谓之“重五草”。然后,在铁镬里盛入“重五水”,放进“重五草”与鸡(鸭)蛋一起烧煮。待烧熟的蛋凉后,再染上红或绿的颜色。我们兄弟姐妹才各自去挑选一个准意的鸡(鸭)蛋装放在“卵袋”内,挂在衣钮上,在别人面前“扬威扬武”荣耀自已“卵袋”最佳!
上学时,仍舍不得解下“卵袋”,等鸡(鸭)蛋玩半天厌了之后,才掏出来吃了。因“重五节”的鸡鸡(鸭)蛋,新腌不久,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,也美味可口。
孩子吃蛋是很小心的。敲去了空头,不使蛋壳碰裂。吃光了,蛋壳用清水洗净,装上“帆”成小船,放在小溪里一摇一摆漂荡着,玩得多来意呀!
耄耋之年思来,“重五节”玩鸡(鸭)蛋的余味仍然浓浓不散。